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教學科技 如何改變課堂?

在這科技迅速發展、信息爆炸的年代,學校也要與時並進,培養學生的在新時代所需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以老師單向講課為主,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和應試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嘗試採用各種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創新教學法,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不是苦差 有趣的幼小銜接遊戲課程 讓學生走一條愉快學習路

學習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惟現時很多小孩認為學習是苦差,甚至有厭學的情緒。小孩都喜愛玩耍,具趣味性的學習往往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鞏固所學。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副校長戴詠賢善用遊戲教學,為小一學生度身訂造每星期一節的「Good Kid Program(GKP)」幼小銜接課程,透過課堂裡的遊戲與有趣練習,讓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建立良好品德。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在香港,一談到教育,家長比較傾向於關注子女入讀哪間名校;哪區校網最好;成績若要優異,學童非去哪間補習機構不可,追求分數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教育子女成了學校的責任。然而,成績以外,教育還可以是什麼?曾於加拿大修讀社會兒童心理學及於美國修讀教育系博士課程的陳美齡分享說:「學校只是幫助教導學生知識,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教育不只談成績 學習與成長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是什麼?曾擔任過校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認為,一直有參與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學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點。「簡單來說,學校對學生最重要做到兩個功能——學習和成長。除學習知識外,亦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涯中建立德、智、體、群、美,建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教學短片評估初探

隨着科技發展,個人學習的渠道已遠不限於書本和課堂。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既可用來自學,也可用來配合課堂活動,深化學習。部份老師也會自行製作教學短片。老師如何在眾多的網路資源中挑選合適的教學短片呢?老師自行製作教學短片時,又有甚麼值得注意呢?

Maker Faire Tokyo 2019 創造者的異想世界

第一次參觀東京Maker Faire(Maker Faire Tokyo2019)。Maker Faire是讓世界各地的「創造者」展現自己獨特想法的場地,也讓參觀者體驗各「創造者」的奇思異想。Maker Faire的展覽內容包括計算機、3D打印技術、機械人、人工智能、VR等,各地的Maker Faire都帶給參與者不同的經歷。

不斷學習 與時並進 創新思維 改革學校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曾是多間直資和資助中小學校長,亦曾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服務教育界多年的他,毋忘初心,秉持有教無類,一直以大膽、創新的方式管理學校。《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鄒秉恩,分享他怎樣由仰望着校長爸爸的小孩,到自己也走上了校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