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視角:兩地教育體系全面解析 推動交流發展

香港跟澳門的關係如同兄弟,我們有着相似的背景,曾經都是殖民地,於廿一世紀前同時回歸中國,兩個地方都擁有豐富的外國色彩、思想及文化。我們兩地教育於這個西化體制下,經歷近百載,讓我們兩地學生懂得中國文化,亦具備西方特質。為進一步擴闊兩地學生國際視野,近年有很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包括我們JSIT)等都經常到澳門交流,我們可以預見香港與澳門將會有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老柏生局長專訪:教育為首 重視質量 緊貼時代發展 培養學生正向心境

澳門政府深明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一直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本年度更預算80億澳門元作教育經費,提高教育質量。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又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擁有三文四語獨特語境的優勢,三文即中文、英文及葡文,四語即粵語、普通話、葡語及英語。教育暨青年局發揮這些優勢,努力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讓青年可以做好準備,抓緊相關的機遇。

楊潤雄局長專訪:保持優質教育機會 鼓勵學生放眼國際發展

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社會,香港的教育發展一向秉承傳統,面向國際。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分享,香港的教育制度及理念與社會的特色緊緊相扣,制度偏向西化。早前政府為業界落實了不少優化政策,對於未來的教育發展,楊局長期望能與業界緊密溝通,聆聽意見,一同邁步向前。

不怕跌撞 挽手跨過 支援前線教育工作者 走出教育困局集思會

香港教育政策經歷多番變革,大中小學教師團隊疲於奔命,前線老師工作壓力愈來愈大。每年9月除了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日子,亦是老師感到焦慮的時刻。循道衞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聯同9間中學,舉辦「尋回初心●重塑教育」集思會,除了有總幹事陳穗老師分享自己走出情緒病,投身生命教育的經歷,更邀請到台灣著名教師王政忠進行演講,講述如何藉生命教育及創新教育,在台灣掀起一場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活動當日有約400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一同「集氣」,尋回教學熱情,為新學年的開始注入正能量。

從遊戲中 學習運算思維

自2015年政府提出推行STEM教學,不少學校便積極於課程中加入相關元素,當中尤其在電腦及科技學科中,不少學校都加入運算思維訓練,教授學生編程元素。過往編程是專業技能,而且編碼亦不是常人能理解,但現今於中小學所教授的編程不單容易入手,更可讓學生於遊戲中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之餘,亦鼓勵同學發揮創意。

地區與學校縮班, 原因何在?(上)

2020-2021年度小一入學申請(自行分配學位)已於9月23至27日完成,各學校收表的數量大家都心中有數,以下資料先供大家參考,下期再與大家分享。

提升小學中文科科主任規劃與管理能力:從設計測考卷出發

如果我們希望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作一次身體檢查。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是否過重,BMI方程式(即是將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大概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如果家長或教師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表現,很自然的就會想到一份測考卷。

設計學習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讓知識融入生活 學習不再與己無關

人和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必須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港人日常生活產生大量家居污水,包括清潔家居及梳洗時所產生的廢水。這些污水排出大海後不但影響海洋生物生長,更有機會令牠們中毒致死。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常識科老師羅其斌就常識科中水質污染的課題,特意與他的教學團隊進行深入反思,設計出「辨、便、變」學習框架,配合「情意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方面掌握科學過程技能,另一方面能更全面辨析家居污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培養出保護海洋的價值觀和行為。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於第5期中鄒校長分享了他秉持有教無類,以大膽和創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間學校注入新思維,改善辦學質素。來到這一期,鄒秉恩跟我們分享他離開了聖公會基心小學後,如何帶着當教育前線的經驗,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處理中小學、毅進和大專等的課程評審及設計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務學界。11年轉眼過去,他重新走到前線,到聖公會聖匠中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擔任校長,之後又重回當初的起步點,再次擔任小學校長,秉承致力服務學界不同崗位的初心。

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