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 學習路上 老師不是超人 重拾學生身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要保持競爭力,追上全球步伐,學習,是唯一的道路,學生如此,其實老師亦然。在教學上,社會的焦點普遍聚焦在「學」的莘莘學子上,「教」卻時常被忽略。「老師不一定無所不知,遇到有學生提問自己卻解答不了的時候,不要緊,一起去尋求研究解決的方法,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羅陸慧英教授一語中矢。世界不同了,教與學都面新挑戰,老師要與社會同步,尤其是在STEM教育及SDL(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範疇,學習也要與時並進,才能與學生一起成長。

探討「大數據」教學效能 學校如何走進學習新時代

電子教學在香港推行超過10年,教育界在推動電子教學方面積極進取,但學校及教師們往往把「電子教學」和「電子評估」掛勾,惟「電子評估」在推行上仍存在不少問題。學校一般會運用「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作學習資源分享、收集及派發家課、進行課後討論以及學習評估等;但事實上,一所學校可能在不同的範疇內用多於一個學習管理系統,而不同的學習管理系統之間尚未達成規格及格式上的共識,也因為商業的原因而各有各做,即使收集了學生的數據表現,亦未能作跨系統的分析,得物無所用而浪費資源。此外,教育局亦未有提供實質支援,學校只能單打獨鬥、自己尋求解決方案。

教師視角:兩地教育體系全面解析 推動交流發展

香港跟澳門的關係如同兄弟,我們有着相似的背景,曾經都是殖民地,於廿一世紀前同時回歸中國,兩個地方都擁有豐富的外國色彩、思想及文化。我們兩地教育於這個西化體制下,經歷近百載,讓我們兩地學生懂得中國文化,亦具備西方特質。為進一步擴闊兩地學生國際視野,近年有很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包括我們JSIT)等都經常到澳門交流,我們可以預見香港與澳門將會有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老柏生局長專訪:教育為首 重視質量 緊貼時代發展 培養學生正向心境

澳門政府深明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一直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本年度更預算80億澳門元作教育經費,提高教育質量。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又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擁有三文四語獨特語境的優勢,三文即中文、英文及葡文,四語即粵語、普通話、葡語及英語。教育暨青年局發揮這些優勢,努力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讓青年可以做好準備,抓緊相關的機遇。

楊潤雄局長專訪:保持優質教育機會 鼓勵學生放眼國際發展

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社會,香港的教育發展一向秉承傳統,面向國際。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分享,香港的教育制度及理念與社會的特色緊緊相扣,制度偏向西化。早前政府為業界落實了不少優化政策,對於未來的教育發展,楊局長期望能與業界緊密溝通,聆聽意見,一同邁步向前。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在香港,一談到教育,家長比較傾向於關注子女入讀哪間名校;哪區校網最好;成績若要優異,學童非去哪間補習機構不可,追求分數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教育子女成了學校的責任。然而,成績以外,教育還可以是什麼?曾於加拿大修讀社會兒童心理學及於美國修讀教育系博士課程的陳美齡分享說:「學校只是幫助教導學生知識,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教育不只談成績 學習與成長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是什麼?曾擔任過校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認為,一直有參與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學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點。「簡單來說,學校對學生最重要做到兩個功能——學習和成長。除學習知識外,亦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涯中建立德、智、體、群、美,建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新增津貼 宜減少使用限制 自主運用 方能用得其所

近年來,政府在教育界的撥款不斷增加,其中在下學年,增設「全方位學習津貼」,讓學校可享有較多的資源,讓學生能在不同的學習領域上,豐富學習經驗。對此,教育界人士無不表示歡迎。

增加撥款 運用彈性 增聘人手 釋放教師空間

教育局在2019/20學年撥款約9億元給全港中、小及直資學校,設立「全方位學習津貼」,給予學校更多的資源,讓學生能在不同的學習範疇有所得益。面對教育局的大量撥款,教育界人士需要思慮周詳,才能把撥款用得其所,造福學子。

9 億元「全方位學習津貼」 老師,準備好了嗎?

每當有大量資源到校時,絕大部份的老師應該是擔心多於開心,有資源到校即表示將有大量的採購、招標、交流活動、帶比賽、開會研究、寫報告……預告了老師以上沒完沒了的工作接踵而來。9億元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是一個恆常的撥款,老師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