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 學習路上 老師不是超人 重拾學生身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要保持競爭力,追上全球步伐,學習,是唯一的道路,學生如此,其實老師亦然。在教學上,社會的焦點普遍聚焦在「學」的莘莘學子上,「教」卻時常被忽略。「老師不一定無所不知,遇到有學生提問自己卻解答不了的時候,不要緊,一起去尋求研究解決的方法,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羅陸慧英教授一語中矢。世界不同了,教與學都面新挑戰,老師要與社會同步,尤其是在STEM教育及SDL(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範疇,學習也要與時並進,才能與學生一起成長。

善用流動裝置 深化戶外學習

學習從來都不限於課室。不少老師都會安排戶外考察,為同學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在這人人一部智能手機的年代,利用流動裝置來增進戶外學習的科技日益成熟。老師和同學該如何善用科技,讓學習走出課室?

探討「大數據」教學效能 學校如何走進學習新時代

電子教學在香港推行超過10年,教育界在推動電子教學方面積極進取,但學校及教師們往往把「電子教學」和「電子評估」掛勾,惟「電子評估」在推行上仍存在不少問題。學校一般會運用「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作學習資源分享、收集及派發家課、進行課後討論以及學習評估等;但事實上,一所學校可能在不同的範疇內用多於一個學習管理系統,而不同的學習管理系統之間尚未達成規格及格式上的共識,也因為商業的原因而各有各做,即使收集了學生的數據表現,亦未能作跨系統的分析,得物無所用而浪費資源。此外,教育局亦未有提供實質支援,學校只能單打獨鬥、自己尋求解決方案。

面對困難, 積極探求 解決之道, 探索STEAM 教學新方法

剛過去的暑假,嶺南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與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共同舉辦了「青少年STEAM 國際創客挑戰賽暨第二屆青少年STEM知識競賽」,當中,籌辦了全港首個「優秀STEAM教師」比賽。參賽教師需向來自芬蘭、英國、美國及內地的科創教育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介紹教案並回答提問,競逐獎項。

扶掖後晉 致力培育接班人 迎難而上 昂然接受新挑戰

現任林大輝中學校長譚日旭,先後出任浸信會永隆中學的創校校長;百年名校培正中學的校長,他於不同學校而建立的豐富行政管理經驗,絕對值得分享。譚校長認為重要的是建構有效率的教學團隊、認清學校發展方向、適當地運用資源作學校發展及善用人力資源作培育接班人。

研究顯示紙本閱讀提升理解力 電子與紙本結合有可能嗎?

隨着全球著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數位化學習隨之而來,教學內容變得多元,學界亦漸趨重視互動式學習。為迎接新教育時代,學校不但革新課程和教材,更改變上課模式,採用電子學習,提升教學效能。學校設備持續更新,電子學習資源愈來愈豐富,大多學生都配備一台平板電腦學習,期望能創造個人化學習管道,促進自主學習。學生「一人一機」,可在課堂上即時進行互動活動,老師更可馬上提供回饋,然而,傳統的紙本教學真的應該棄用了嗎?兩者其實可以互補不足,各司其職。

機械臂打開智能教學新體驗 配合不同模組 教學設計更有彈性

不少老師推行STEM教學都會考慮進行編程活動,但礙於技術及成本,通常只集中做軟件層面的編程教學,過程固然可以培養學生運算思維,但欠缺與硬件的整合,無法很好運用在生活例子中。STEM中的Engineering工程在中小學更是較難融入,因學校中較少相關的工具,但往往工程的應用才能有效將所學知識具體化的整合運用。

善用電子教學平台 尋找三角形特性

三角形是最穩固、堅定和耐壓的圖形,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建築物、食物、裝飾品等都應用得上。小學生圖像思維能力發展尚未成熟,加上欠缺技巧,所以分辨三角形種類時難免出錯。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數學科賴永康老師善用電子教學平台,細心鋪排教學,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及探究等學習過程主導學習,掌握辨認三角形的技巧。

打破沉悶寫作 發揮小宇宙 創作能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

創意,又稱創造力,是指擺脫既有觀念,打破舊有框架而組成的新意念。人的知識有限,卻擁有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只要敢於創造,每樣事物都能變得有趣吸引。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中文科蔡苡萁老師把寫作和創意思維結合,通過教授四年級學生腦力激盪及奔馳法,發揮他們的聯想力和想像力來改寫童話故事,改善寫作時言之無物的情況,創作出與別不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