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習框架 聚焦情意教育 讓知識融入生活 學習不再與己無關

人和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必須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港人日常生活產生大量家居污水,包括清潔家居及梳洗時所產生的廢水。這些污水排出大海後不但影響海洋生物生長,更有機會令牠們中毒致死。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常識科老師羅其斌就常識科中水質污染的課題,特意與他的教學團隊進行深入反思,設計出「辨、便、變」學習框架,配合「情意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方面掌握科學過程技能,另一方面能更全面辨析家居污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培養出保護海洋的價值觀和行為。

尊重學生 贏取信任 理解實際需要 以學生為本

《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於第5期中鄒校長分享了他秉持有教無類,以大膽和創新的方法,成功替多間學校注入新思維,改善辦學質素。來到這一期,鄒秉恩跟我們分享他離開了聖公會基心小學後,如何帶着當教育前線的經驗,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處理中小學、毅進和大專等的課程評審及設計工作,以另一角色服務學界。11年轉眼過去,他重新走到前線,到聖公會聖匠中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擔任校長,之後又重回當初的起步點,再次擔任小學校長,秉承致力服務學界不同崗位的初心。

溫柔的力量: 歷史與文化的閱讀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運動會日子抽籤、校際比賽日協調 如何制定雙贏的校曆表?

每年在大約5至6月,政府及教育局也會陸續公佈新一年的法定公眾假期、公開考試、文憑試放榜日及中一入學試等。學校便會因應這些「校外」日子來開始制定校曆表,好讓各同事可預算新學期課外活動的安排,如:交流團、全方位學習日、學校開放日等。當中,體育同工比較關注的運動會及學界比賽日子對學校訂定考試及假期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科技 如何改變課堂?

在這科技迅速發展、信息爆炸的年代,學校也要與時並進,培養學生的在新時代所需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以老師單向講課為主,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和應試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嘗試採用各種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創新教學法,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不是苦差 有趣的幼小銜接遊戲課程 讓學生走一條愉快學習路

學習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惟現時很多小孩認為學習是苦差,甚至有厭學的情緒。小孩都喜愛玩耍,具趣味性的學習往往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鞏固所學。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副校長戴詠賢善用遊戲教學,為小一學生度身訂造每星期一節的「Good Kid Program(GKP)」幼小銜接課程,透過課堂裡的遊戲與有趣練習,讓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建立良好品德。

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在香港,一談到教育,家長比較傾向於關注子女入讀哪間名校;哪區校網最好;成績若要優異,學童非去哪間補習機構不可,追求分數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教育子女成了學校的責任。然而,成績以外,教育還可以是什麼?曾於加拿大修讀社會兒童心理學及於美國修讀教育系博士課程的陳美齡分享說:「學校只是幫助教導學生知識,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教育不只談成績 學習與成長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是什麼?曾擔任過校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認為,一直有參與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學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點。「簡單來說,學校對學生最重要做到兩個功能——學習和成長。除學習知識外,亦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涯中建立德、智、體、群、美,建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