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x430_033c96447d0819d0d7e8d7e5ec29b7e199f.jpg

學習不是苦差 有趣的幼小銜接遊戲課程 讓學生走一條愉快學習路

學習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惟現時很多小孩認為學習是苦差,甚至有厭學的情緒。小孩都喜愛玩耍,具趣味性的學習往往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鞏固所學。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副校長戴詠賢善用遊戲教學,為小一學生度身訂造每星期一節的「Good Kid Program(GKP)」幼小銜接課程,透過課堂裡的遊戲與有趣練習,讓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建立良好品德。

四大學習主題 建立好行為

戴副校長明白幼稚園與小學的學習模式有很大差別,升上小一的學生每天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希望學生透過有目的的遊戲,適應學校常規,同時由老師陪伴和帶動他們學習自理,順暢地銜接小學階段,盡快投入愉快的學習生活。

GKP共有4個主題,分別是「守規」、「整潔」、「美麗」及「自信」。她指初來報到的學生如有犯錯,其實並非頑皮,只是在陌生環境中未知有何規矩要遵守。在「守規的我」單元,學生會了解和學習校園內的常規和正確待人接物的方法,例如老師讓他們跟從拍子練習「慢」、「安全」和「快」的步行速度,學懂在校內不同地方用相應速度進行活動,避免橫衝直撞。學生明白守規的方法和重要性後,就會有遵守的能力,成為一個守規的人。而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凡事都有父母為他們打點安排,通過「整潔的我」單元的學習遊戲,學生學懂怎樣照顧自己,包括摺衣服、綁鞋帶和掃地等。當他們提升了自理能力,成為整潔負責任的人後,升上二年級就可以幫助學弟學妹。

透過蓋棉被遊戲,讓學生分辨學校內應有的好行為,及不應模仿的壞行為。

此外,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對別人有要求,甚至容易放大他們的不足和缺點。「美」其實無處不在,「美麗的我」主題重點鼓勵學生發掘身邊的美人美事,欣賞別人的付出。單元其中一個活動是「還不完的賬單」,要求孩子將父母對他們的工作量化,如為他們煮食、洗澡的次數,增強他們知恩的概念。通過不同遊戲,學生慢慢學懂如何欣賞別人,凡事感恩。另外,考慮到剛升上小一的學生面對陌生環境,難免會焦慮不安,變得被動內向,戴副校長在「自信的我」課題設不同困難和挑戰的遊戲,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自我及團體精神的概念。

因應學生特性調節課程

要學生喜歡課堂,首先老師要投入。戴副校長笑指因為GKP以遊戲教學為主,所以比日常的課堂嘈吵。老師要調節教學心理,不能以說教的形式教學,更不能板起臉孔,反而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歡樂的學習氣氛,學生才會放得開,從而投入課堂。她亦經常提醒自己,不能讓學生只顧玩樂,必須要從中帶出學習元素,也要把課程結合日常生活,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

另外,她指每年的學生都有不同特性,教學要靈活有彈性,不能一成不變。老師要在固有框架下,依據學生特性調節課程,例如有學生比較安靜,老師就要思考如何靜中帶動,相反若該年級學生已經很活潑,反而不用做太多炒熱氣氛的功夫。

把口訣融入猜拳遊戲,同學能更快背誦上課應有的禮儀和態度。

樂見孩子變化

教師最大的滿足感莫過於看見學生喜歡自己的教學,並見證他們的成長。戴副校長滿足地指,每次走進課室時,學生都會投來興奮和期待的目光。她曾把猜拳遊戲中的剪刀、石頭、布改成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讓學生配合動作在堂上猜拳。另外她又把上課規矩濃縮成不同口號,讓孩子邊猜邊諗,把內容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中,再潛移默化地應用出來。

每位學生都有一本孩子成長日誌,讓父母與他們一同記錄學習進度。

她又憶述去年曾教學生掃地和拖地等清潔技巧,後來觀察到有學生於小息時不小心把餅碎跌在地上,以往動輒就請校工幫忙清理,但這次同學卻主動詢問能否取掃把自行處理。她感恩看到學生的進步,揚言自己的目標一直也沒有改變,往後會繼續以學生為教學中心,作最好的安排,讓他們愉快地享受校園生活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