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few_01_750x420_016fbbc7f7f2835be4c4b95638af0b0b87.jpg

大灣區教育願景 港師如何受惠? 港人子弟學校 港師發揮專業配合課程

【《教育專業》月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較早時公布,提出在廣東建設港人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並提供寄宿服務。早前教育局回應《綱要》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教育局倡議由辦學團體到內地設立港人子弟學校,教育局只會提供課程框架與技術支援,為辦學團體與內地部門穿針引綫,不會參照直資模式,提供按學生人數計算的單位成本資助,認為有關工作可交由辦學團體負責。

本港的學校在管理、師資培訓和校本課程方面均有獨特的優勢存在,《綱要》裏面的建議,是將香港好的經驗帶回內地,為本港的教育尋找更多出路,有更多機會去發展。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據統計處數字顯示,香港目前約有52萬人長期居於廣東省。截至2016年,赴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超過1萬5千人。隨着《綱要》推出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建議,中央預料未來會有更多香港人到大灣區發展及就業,其子女在區內接受教育問題,與及香港學校課程的銜接也需作詳細考慮安排。

教育局早前回應《綱要》提及於內地設立港人子弟學校,解釋當局會於政策及資源上提供協助,暫毋須以公帑營運模式,於內地開辦以香港課程為本的學校,亦不會提供按學生人數計算的單位成本資助,認為有關工作可交予辦學團體負責。

無縫銜接本地課程

《綱要》的建議,首先對於長居內地港籍學生而言,提供各項的好處。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倡議,港人子弟學校提供以香港教育局核準的課程框架和適用書目表,要符合居於內地的港人子女的學習需要,減少學童因轉校的不適應,也便利他們日後回港升學。當局建議新校涵蓋小學至初中,辦學團體可視乎需要開辦小學至高中課程,意味學生可以「一條龍」升學,報考DSE和本港大學課程。港人子弟學校的設立,為港人的子女帶來便利,讓他們可以無縫地銜接本地課程,再不需要舟車勞頓往返內地及香港讀書,港人又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內地工作,達致雙贏。

當問及如何解決學費津貼及辦學團體營運經費的問題,黃錦良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提供學費資助予港人子女,他建議當局可以參考現時「錢跟人走」的資助模式,按實際收生人數撥款資助。至於支援辦學團體營運方面,內地政府可資助辦學團體興建港人子弟學校的費用,甚至是提供土地,讓辦學團體可安心地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服務。

近三萬字《綱要》草擬近兩年

早前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文本,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列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香港的角色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早已於2017年3月已經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和草擬,近三萬字的《綱要》文本才能正式出台。

至於《綱要》對於本港教師的好處,是港人子弟學校對於本地教師有迫切的需求,而往內地教學則可為港師提供新的就業選擇。黃錦良解釋,本港適齡學童人口波幅,政府一直研究長遠方案紓緩「超額教師」的問題;加上接受師訓課程畢業生供過於求,《綱要》提倡在內地設立港人子弟學校的建議實在可行,由於這些學校應採用香港教育局的課程框架及適用書目表上的教科書,才能無縫地與香港課程接軌,因此港人子弟學校對香港教師有現實需求,給教師提供多一個選擇考慮。事實上,除了「超額教師」,香港現時仍有大量合約教師未能轉職,也有不少準教師仍未能找到教席,只能從事教學助理工作。黃錦良指出,香港居民考取內地中小學教師資格,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讓這批同工在內地教學,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中港兩地學生透過交流,分享科研成果。
圖為2018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活動周
參加學生合照。

培訓及備試課程 助港師內地註冊

不過,現時教師在內地執業,也要面對不少困難。首先現時《綱要》並沒有明確提出支援往內地執教港師的具體配套,以致令有意到內地執教的教師卻步,因此對於港師的吸引力未必太大。現時香港的教師註冊,只需大學畢業、經過師訓課程取得教育文憑便可;但是,內地的教師註冊則需要考試,包括教育法與本科知識。換言之,香港教師要到內地執教,必須通過考試取得內地資格,過程中教師需要有合適的配套,包括接受培訓及備試課程等。

其次,是工資水平問題。從現實角度來看,現時內地全職教師,以深圳小學教師薪酬水平為例,現時普遍薪酬最多只有港幣一萬元;但在香港全面學位化落實後,新入職教師薪酬約三萬元。因此,兩地教師在薪酬上仍有較大差距,亦未必吸引香港教師。黃錦良指出,如果要在內地發展港人子弟學校,必須考慮到兩地薪酬差距的問題。然而,他指出薪酬並非唯一指標,教師還須考慮教學環境、生活指數及發展方向等因素。

如果要在內地發展港人子弟學校,
必須考慮到兩地薪酬差距的問題。

大灣區規劃綱要教育重點

1.鼓勵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

• 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
• 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
• 對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內地就讀的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相同的交通、旅遊門票等優惠政策。

2.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

• 在大灣區為青年人提供創業、就業、實習和志願工作等機會;
• 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
• 開展青少年研學旅遊合作,共建一批研學旅遊示範基地。

3.推動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內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

• 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

倡議學童「錢跟人走」 有利爭取薪酬資歷不變

教聯會可以發揮甚麼作用?黃錦良表示,大灣區教育是一種新模式,沒有先例可援,教聯會將向教育局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提倡當局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制訂學費津貼模式和對教師跨境聘任的政策,以助教師們共同融入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黃錦良續說:「長遠而言,若是港人子弟學校的學生可由政府津貼資助,真的做到『錢跟人走』,特區政府也可以考慮,港師由教育局支薪,福利與薪酬不變,讓他們可安心地到內地教學和生活,相信會為有心從事教學的老師,提供多一個選擇。」對於北上港師的支援,黃錦良表示,該會於稍後推出系列進修課程,以助他們應對內地的教師專業考核。舉辦不同系列的培訓課程給予香港教師進修,並會向內地教育局爭取將內地教師資歷考試的考場,安排在香港舉行,為教師提供便利。

《綱要》另一個重要焦點,是致力推動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內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黃錦良認為,《綱要》的建議可以促進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如東莞、惠州和江門等學校與香港學校結盟,兩地學校的同學能互訪學習,增進友誼,開拓視野,有利教學相長。此外,教聯會透過多年來在兩地締結姊妹學校工作上面累積的經驗,成為日後推動大灣區締結姊妹學校工作的助力,讓兩地教育界通過交流觀摩、共同進步。

據資料,截至2018年12月,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締結數量已達1,500對,由於交通便利因素,粵港締結的學校數量已佔了超過一半。不過,內地的城市如東莞、惠州等地,與香港締結的學校並不多。為推動兩地姊妹學校交流,教育局於2015/16學年起推行一項為期3年的「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為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的公營及直資學校,提供財政及專業支援。為進一步促進姊妹學校活動的持續及多元發展,教育局由2018/19學年起,將試辦計劃恆常化,並向已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的本地公營及直資學校(包括特殊學校 ),提供經常津貼及專業支援。

港與內地姊妹學校締結數量已達1,500對, 當中粵港締結的學校數量已佔了超過一半。

現時深圳港人子弟學校
港籍學生班特點

1.收生準則
參加港籍學生班的學生,其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須為持有香港身份證的香港永久居民,或在香港擁有居留權而母為內地居民及父為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兒童。

2.課程
港籍學生班須採用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並由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的課程,也須準備學生參加香港公開試評估,包括全港性系統評估、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以銜接香港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

3.教師資歷
港籍港生班的教師必須具備深圳市教育局規定的有關教師資格,和通過適當的專業訓練,並為深圳市教育局接受。香港教育局亦會為有關教師提供培訓,以及與他們分享實施香港課程的策略和經驗。

4.收費
收費標準與深圳市物價局核准的民辦學校學生的收費標準一致。

瞬間看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肩負重大意義。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一小時生活圈 開拓教育事業新場景

最後,「一小時生活圈」亦有望成為教師北上教學的助力。隨着高鐵及港珠澳大橋先後開通,兩大跨境基建令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概念逐一實現。《綱要》提及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和創科發展,黃錦良指出,內地的生活指數相對較低,加上「一小時生活圈」的因素,若然政策能配合香港教師現時的薪酬待遇不變,更重要是在港人子弟學校是跟從香港的課程框架教學,有機會讓香港老師發揮專業。黃錦良重申,教聯會積極參與《綱要》提倡的發展重點,特別是教育部分,能充份發揮支援作用。例如日後在內地較多港人子弟學校的城市,教聯會可提供資訊支援,如建立諮詢中心或網上平台等,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協助並致力支援本港辦學團體,作其後盾,務求讓同工安心發展教學事業。

教聯會除了關注本港教育發展,與教育局及各團體建立緊密聯繫之外,多年來亦與多個內地教育部門、工會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合辦活動,促進兩地教學交流。黃錦良指出,藉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出,教聯會將加強支援有志到大灣區發展的本港教師,也希望港人子弟學校能早日落成,為港人子女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方便日後銜接香港的學制,也為香港老師提供多一個工作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