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few_01_750x420_5464622c237c31fae7775ee90502909217.jpg

補肺健脾防過敏

居住在人煙稠密、車水馬龍的香港,少不免經常接觸致敏原,如果免疫系統失調,抵抗力減弱,在忽冷忽熱、忽風忽雨的天氣中,過敏性疾病便容易發作。都市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主要以鼻敏感、哮喘和濕疹為代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兒時初次發作較多。

肺脾腎與過敏病因

過敏性疾病與遺傳、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在中醫的角度而言,這類疾病的病因與肺、脾、腎關係最為密切。腎是先天之本,遺傳自父母,先天稟賦不耐,腎氣腎精不足,便較易出現過敏體質,但可透過後天調養改善。脾則是後天之本,為身體的重要樞紐,有着運輸和轉化飲食、水液的功能,吸收營養使氣血得以充盈,排除濕濁使經絡保持暢通;後天失於調養,例如經常勞累熬夜、喜歡飲食生冷或「歎」冷氣、長期處於室內缺乏運動等,便會導致氣血不足、濕濁內困,易生疾病。肺主皮毛、主氣司呼吸,並與脾腎一同疏通身體內的水液,使身體各處均獲得充足的滋養;中醫視肺為嬌臟,認為外邪必先侵肺,當氣候變化,身體的防衛屏障受到侵襲,加上水液不通蘊積體內,風寒濕熱困於肌表皮毛,便易誘發為皮疹搔癢,而困於肺部,便易誘發為噴嚏流涕、鼻塞鼻癢、咳嗽痰喘等。

扶正袪邪 固本培元

總括而言,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會根據不同的體質標本兼治,扶正袪邪兩相配合,既要補益肺脾腎,滋養氣血,同時亦要辨明風寒濕熱,按需要配合袪風、散寒、化濕、清熱的治法。如此因人而異、正虛與邪實兼夾的疾病,如果不清楚自己是什麼體質,日常應該怎麼調養呢?大體上,可以針對肺脾兩臟入手,補肺益氣增強抵抗力,健脾化濕改善新陳代謝。

黃蓍(北蓍)、人參、黨參、大棗等都是可以增強免疫力的常用補氣中藥,其中黃蓍、人參和黨參偏溫燥,炮製過的人參例如紅參、高麗參溫熱之性更強,較適合畏寒怕風、四肢易冷的虛寒體質,花旗參則偏涼潤,適宜怕熱喜涼、心煩口乾、面紅小便黃的人士服用,如果遇上涼性或溫性的中藥都不太能接受,例如受寒容易腹瀉頭暈,或受熱易口乾咽痛、發口瘡痤瘡的情況,可以溫涼並用,舉例來說可用花旗參3-6克、紅棗1-2枚泡茶飲用,前者益氣清熱潤燥,後者溫補氣血安神。更簡易的方法是選用藥性較平和的補氣藥,例如太子參,雖然補氣力較和緩,但能生津潤燥,且適合兒童服用。冬蟲夏草也是補肺益氣的良藥,惟價錢相對高昂,可酌量使用。

常用的健脾中藥,藥性平和之中也有偏涼之品,可按體質有否濕熱斟酌選用。當中山藥(淮山)、白朮、茯苓(雲苓)、蓮子和扁豆補氣健脾祛濕,除了藥膳湯水,也可考慮服用製成中成藥的常用方劑「參苓白朮散」(由於含有扁豆,痛風患者不宜過服)。至於生薏仁藥性偏涼、擅清濕熱,可配合赤小豆、土茯苓在濕疹發作或涕痰偏黃時使用,亦或生熟薏仁各半,取熟薏健脾止瀉之效,以免清熱利濕太過。

結語

防止過敏性疾病發作和改善體質,除了平日避免過勞或感受風寒,飲食營養均衡、注意忌口外,可運用補肺益氣、健脾化濕的湯茶藥膳,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加速過敏的痊癒。

教育傳媒:李逸姍 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